今天依旧是不知道写什么的一天,我们还是继续来考古吧。
2006-07赛季,骑士在常规赛取得了50胜32负战绩,以东部第二的身份杀进季后赛,并且在季后赛的角逐中先后淘汰了奇才,篮网和活塞,一路闯进了总决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詹姆斯年仅22周岁,那还是他职业生涯第二次打进季后赛。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马刺以大比分4比0击败骑士,夺得了那年的总冠军。虽然后两场比赛加一块,马刺总共就只赢了3分,但关于“2007年的骑士是否是NBA总决赛历史上最烂的球队”这个话题,还是成为了自那之后,时不时会被人翻出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当时那支骑士究竟是一支怎样的球队呢?
我们大概能从数据的比对中得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2006-07赛季的骑士,进攻效率为105.7,排联盟第16位,而防守效率则为101.4,高居联盟第4。
基本上,光这两个数字的对比,就已经足够勾起我们对往昔的回忆了。迈克-布朗作为一名以优质防守起家的教练,的确将骑士的防守带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之上,至于进攻…也的确如他所说,那是詹姆斯的活,不是他该关心的事。
那支骑士队的进攻不行,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
首先是人员配置。
当时的NBA还是非常讲究“位置”这个概念的。内线上是经典双高搭配,一个低位背身单打为主,挡拆外弹中距离投篮为辅的大Z,加一个主要靠半截篮上分的德鲁-古登,后卫线上常用的是老将斯诺跟双能卫拉里-休斯的组合,后期由休斯替代斯诺,先发上加了一个射手帕夫洛维奇,锋线则完全由勒布朗-詹姆斯担纲。
这里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作为外围副手的拉里-休斯,是个不够合格的二当家。他的进攻效率很低,远投表现甚至不如詹姆斯,并且在持球进攻上也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
2、这时候的大Z还没有成为挡拆外弹的定点投篮机,他每场打挡拆接球跳投的次数不足1次,低位背身跟二次进攻的补篮,占到了他整体进攻比重的52.9%,这与我们后期所熟识的大Z有着很大的不同。同理的还有古登,他俩在定点跳投上的得分效率要远低于联盟平均水准,没什么牵扯空间的能力。
而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
——骑士的空间不够好。三分球球只占到了整体出手比重的20.4%,排联盟第18位,且效率不佳,35.9%的命中率排在联盟第20。他们的进攻分布看似均匀,从篮下到三分球线均有相对匀称的比重分布,但效率其实都不算好,尤其是中距离投篮,无论远近,清一色垫底或接近垫底的水准。
——骑士能够拿来解决问题的人不多,除詹姆斯之外,几乎全都成了辅助性质的工具人。
最终,这些东西也都以数字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骑士的有效命中率只有48.6%,排联盟第23位,罚球率只有22.3%,排联盟24位,倒是冲抢前板的能力表现不俗,31.5%能排到联盟第4,且在失误的控制上也排进了联盟前十。
所以…如果要给这支骑士的状况做一个侧写,大概这样的:
这是一支射手资源有限,整体投射效率不佳,立足于防守来获得胜利的球队,他们在进攻端的办法不多,以硬怼禁区,打投抢为主,至于上限能有多高,其实就纯看他们的核心,也就是勒布朗-詹姆斯的爆破能力到底能不能捅破天际。
如果以后来对詹姆斯需要射手才能打起来的评价看,这支骑士绝对是彻头彻尾的不适合詹姆斯。
但就类型而言,骑士这样的球队并不少见,压低回合拼防守,阵地战靠球星能力硬解的套路,即便是近些年,也不算是太稀有。
那么问题来了,那支骑士真的具备杀进决赛的实力么?
至少我是持反对态度的。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队内的实力断层实在是太严重了。
我就拿季后赛的数据做个很基础的对比好了:
2007年的季后赛,詹姆斯场均能够贡献25.1分8.1板8助1.7次抢断3.3次失误,虽然数据上的表现还不错,但整体的效率其实是偏低的,20次的出手只能换来8.3次有效得分,命中率仅为41.6%。可即便是这样,他也照样还是队里唯一靠得住的人——詹姆斯之外,骑士队内再无一人得分超过13分,排第2的是大Z的12.6分,而出手第2的是休斯,命中率只有34.7%,每场出手11.1次,却只能换来11.3分。
而同年的马刺有2名球员的得分在20+,三名球员的场均得分在16分以上,底特律活塞虽然无一人得分上20,但也是两人在18分以上,四人14+的水准。
与这两支球队相比,骑士的输出能力上更为集中,对詹姆斯个人状态的依赖性更强,所可能产生的上下限波动更大,而这也是那支骑士的最大命门所在——如果对手开始大面积多人围剿詹姆斯,有谁能成为那个破局的X因素呢?
吉布森在东决G6上给予过詹姆斯帮助,单场31分的表现无限趋于完美,但更多的时候,骑士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如拉里-休斯般的表现——总决赛仅出战2场,10投1,一共只拿到了2分。
所以…这是一支总决赛级别的队伍么?
我想不用我说,你心里也一定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就这样一支实力展示的球队,还能排除万难,刷新自己的队史,这其实也已经不能算是件失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