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孙雷没有红
比赛后,我决定先睡上一觉,再写这一篇。
和以往一样,很长,建议您有时间有耐心的时候再看。
回 溯 现 场
写之前,得先重新分析一下事件发生的过程,然后重新听听姜至鹏赛后的采访。于是我在微博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了这么件事儿:
大部分正在传播的,是这样一张只有几秒的动图:
从动图开始的时候,姜至鹏已经做出跳跃动作了。反复播放之下,越看越暴力,多看几遍,就没什么理智,只剩下情绪了。
可我想知道的,是姜至鹏从什么时候做的判断做动作,这动图帮不了我,只能自己找视频了:
结果找到最全的片段,第一帧里,被踢到的桥冈大树已经倒下了。。。这也帮不了我。
那就从全场录像当中找呗。这样,我做了个新的动图:
怎么样?觉得更恶劣了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前那个反复播放的动图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所致。
我不阐述心理层面的内容了,说说我的判断。
一帧一帧地判断,这里面的细节非常多:
30:12
日本队从后场向前场右路的长传转移,球速不慢,弧线不高。当姜至鹏和桥冈大树同时出现在画面里的第一帧,是这样的:
桥冈大树紧贴着边线,在等球飞到自己脚下。而姜至鹏内收的比较深,距离桥冈大树还有些距离,他正在加速向边路跑去,但是:
通过和场边广告牌对比位置,姜至鹏的奔跑路线并不是冲着桥冈大树去,也不是抢到他的身前去争抢第一落点,而是去保护位置。与此同时,桥冈大树仍然留在原地。两个人的判断都是:这球速度很快,不会产生争抢高空球的局面。
30:13
再下一秒。桥冈大树仍然留在原地,而姜至鹏的身体形态有了变化,他抬头看到了球的位置,发现球速正在下降,于是改变了防守策略:
已经可以明显看出姜至鹏的变向了,他重新评估了球的落点,决定去抢第一点。与此同时,桥冈大树还在等待。
这是桥冈大树改变接球策略的瞬间。视频太模糊,无法观察他是因为发现了球速减慢还是姜至鹏的防守策略改变,从而做出的调整,但他也准备开始改变自己的接球点。
两个人与球的关系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中国队控制住了中场的空间。姜至鹏和桥冈大树都观察到了这一点,所以姜至鹏的策略是用脚做截停。如果成功,中场队友可以控球,并就此开始反击。桥冈大树如果不去干扰,意味着将会送给中国队反击机会。
30:14
姜至鹏已经开始蓄力弹跳,而桥冈大树从原地起速,只往前跑了一步,他的策略是头球点给最近的队友铃木武藏,此时两个人都决定了策略和具体的动作。
有趣的是,主裁判的视线被身前的两个人遮挡,他的跑动路线和选位,是从最初的向前改为折回。显然他也发现了因为这次传球的速度下降,可能会导致发展方向发生变化。
犯规在这一秒内发生。全景看不清楚了,我们用慢动作机位再把这一秒解读完:
接触过程
抢点的一瞬间,虽然姜至鹏做出的判断更早,但桥冈大树的位置更加有利。
接下来,桥冈大树已经有了“缩颈藏头”的动作,而且是闭着眼的。比起主动争抢头球,看起来更像是他在保护自己了。
因为闭眼和保护动作,桥冈大树没有顶到球。同时,姜至鹏的脚到了。
脚踢到球,脚底踩到桥冈大树。
这个角度的机位看得更清楚。如果把所有因素暂时都排除,只说抢点这件事,姜至鹏做的更加主动,对于落点的判断更快。当然,足球不能只说一个因素。
最后再来看一下这个机位的动图。姜至鹏准备在空中把球截停,球的方向是身前的冯劲。而桥冈大树在决定头球抢点,并且已经做出动作之后,意识到了危险,并做出了保护动作,避开了侧脸(当然后脑更加危险)。
我先不做观点阐述,这件事放在最后。让我们再多还原一个现场,就是姜至鹏的赛后采访。
提问的记者是腾讯体育的赵宇,视频里有四个问题,倒数第二个是关于那次犯规的:
“哪脚球?上半场那个吗?啊。。。那个球其实我觉得,作为我来说,我没有去故意去伤害任何人,我没有去伤害球员。然后而且那个球,我看见他了,但是我觉得在他的位置上,他不可能够到这个球。而且,大家可以通过回放也可以看到,那个球,我是先用脚弓先把那个球给断下来了。然后他,随后才是头碰到我的脚,并不是我直接踹到了他。当然,这样的动作在这样的比赛当中去出现,在国家队的层面的比赛当中去出现,我觉得确实是,以后还是需要注意的吧。”
错 在 哪 里
从竞技的角度来讲,我一直不太喜欢一句话:“赢了爱你,输了爱你,不拼不爱你。”
可能挺得罪人,我觉得这句话挺虚伪的。不拼又赢了你爱不爱他?
姜至鹏对于落点的判断没问题,拼劲也足。他在采访当中所描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事实,并没什么可指摘的。他的确不是为了踹桥冈大树才去做的这个动作,所以确实没有“恶意”。
问题就出在“拼”上。拼是针对自己的,我舍去身家性命不要,刀山火海也敢赴,那都是自己情愿的事儿,可这并不是因此伤害到别人的理由。正是因为拼,且认可了自己的拼,才会有这一幕:
“这是犯规吗?”
选择了鲁莽的动作,是难免会发生的事。但由于这个鲁莽动作,姜至鹏给桥冈大树造成了伤害,并且有极危险的隐患。这件事比“我拼了,且拼的有道理”更重要。而且,和自己是不是冲着球去,谁先碰到了球,甚至是不是犯规都没有关系。
第一时间做什么?
如果当时姜至鹏第一时间伸手表示认同判罚,然后赶紧去看桥冈大树的情况,其实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争议。当然,如果他这么理解这件事,也自然会在采访中表达歉意了。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孙兴慜的那张红牌。那次犯规让安德烈·戈麦斯严重受伤,我尽量避开了残忍的画面,只看孙兴慜当时在做什么。
由于这次受伤的严重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孙兴慜是犯规的队员,但也成为了事件的受害人。准确地说,所有人都是意外的受害者,所以这时候没人还有闲工夫去围攻孙兴慜。
这一次姜至鹏的犯规,远没有孙兴慜的结果那样严重。从犯规到比赛恢复,连一分钟都不到。没有日本球员上前问责,主教练森保一甚至都没有激烈地抗议,事件就结束了。
试想一下,如果把姜至鹏的反应套在孙兴慜身上。第一时间不是认同判罚、关怀对手,而是为自己申辩,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 会 道 歉
不会道歉是国内球员的普遍习惯。我没有用“通病”这个词,因为这的确不是病,而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初中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情商智商双高的男孩,我俩玩的到一块,当然也会有产生矛盾的时候。有一次,我为了某件事愤怒地质问他,他等了几秒,冷静地说:
“对不起。”
我仍然记得听到那句话时,自己的心情。这三个字结束了一切争执,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吗?然而我却不能坦然地面对,更谈不上原谅不原谅了,因为本来错也不完全在对方身上。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更羞愧的,是比起坦诚,我的第一反应是挫败感。
这件小事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很少能碰到像他一样坦然道歉的人。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里,道歉是要负责的,责任是很可怕的。即使你愿意道歉负责,别人也不愿意接受,反而有了更加正当的消灭你的理由。
那条著名的微博,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没有转发,也看不到评论。奇怪的是,你一定知道评论和转发都是什么内容。
“对不起!”
那只是一条道歉的微博而已。
姜至鹏错了。他做了鲁莽动作的选择,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关怀被踢到的对手,也没有道歉认错。
日本的雅虎新闻,在日本男足的页面头条,没有这件事:
在从比赛至今的109条新闻当中,有9条是以姜至鹏的犯规作为标题的。
其中3条引用的是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
1条引用了韩国媒体的报道;1条是姜至鹏赛后采访内容;1条是李铁的赛后评论;
来自日本媒体的责难式报道,其实只有3条。
3/109
有趣的是,有国内媒体引用了日本媒体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
至于在社交媒体,一般球迷对这一事件的讽刺和揶揄,我就不搬了。
结 语
眼下,我们还难承认错误的自信,也没有原谅的勇气。除了把姜至鹏钉在耻辱柱上之外,还没有更好的替代解决方案。用以平息每个人对中国足球的不满,以及他在国际比赛中犯了错误的连带羞耻感。
姜至鹏没有道歉。他应该道歉,但我理解他为什么没有道歉。姜至鹏的拼,是球迷要的。他拼得太过了,球迷就不要他了。
我们尚未发现足球在中国有趣的地方,即使有人找到了乐趣,他们一定不是主流。在足球的层面上,我们与日本、韩国都难以比较。
认错不是认怂。
“对不起”只是个态度,代表:“哟,原来老子做的不对,他娘的,下回老子做对给你看。”这也是拼。
请尽情讽刺姜至鹏,但是在下次他为中国队拼出成绩的时候,请给他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