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赛季的CBA,我说个“大尺度”的改变:啦啦队部分。
以往啦啦队,更多是比赛中的“开胃小菜”,许多人都觉得啦啦队在比赛中可有可无,算是个比赛调剂。
但从今年开始,你可以明显感觉到CBA在这方面的努力:
——定妆照更用心了,妆容更精致。
——篮球论坛上多了些介绍女孩们的帖子,写得很棒。
——这赛季我也去了好几场CBA现场,我发现,比赛除了吸引血气方刚的少年之外,还有好多中年大叔。
而他们往往会在啦啦队上场时,掏出他们照相功能不错的手机,打开摄像头,对着场上的小妹妹们“咔擦咔擦”。
挺好,美好的人和事,需要有人欣赏,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阴阳结合,让CBA赛场除了阳刚之外,多了一丝柔美。
啦啦队,这本就是一个球场“娱乐化”的部分,做得好,是为了吸引更多球迷。
1979年,湖人老板巴斯做了充分的调研:
球迷来看比赛,但是暂停时候似乎太过枯燥了?
于是,他找来了一些外表靓丽的女孩,有着舞蹈功底,他们在休息时段给大家表演。
之后的休息时段,许多球迷便觉得场内不再无聊,其他球队也纷纷效仿。
而且这些女孩一定要“出身干净”,不能是酒吧女郎,艳舞女郎和三级片演员这样的,希望能传递一种“纯粹,青春,阳光”的感觉。
后来大洋彼岸的CBA也借鉴了啦啦队这个概念,使赛场多了一丝柔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了。
她们多为大学生或者舞蹈团,年满18岁,练舞很辛苦。
前几年的标准,队员们每场比赛都能拿到200至300元的出场费。
一个赛季下来,很多大学生自己都能挣到一个学期的学费。
现在的出场费会多些。
我在看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感觉:她们时刻都得保持笑容,传递自己的热情给球迷。
你们来了,就不要失望。
不同于欧美啦啦队的奔放强力,中国赛场上的啦啦队女孩们,在青春运动的感觉之外,有时候还会身穿旗袍,撑着油纸伞,来一段球场遇见。
中国赛场的中国风,不只少年、大叔,其他球迷人群也会喜欢的。
CBA除了把重点放在提升球员竞争力上,在赛场包装上也多做一些:
比如海报,我前两天写过的 CBA被篮球耽误的广告公司,是福建还是辽宁?
比如场地布置,还比如啦啦队,给女孩子们更多的机会展现美,包装她们,成为比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更多人走进球场,就是CBA的进步。
我就蛮喜欢在节间休息、暂停的时候看看啦啦队女孩们的舞蹈,没什么好避讳的。
正大光明的看,也是对她们付出的尊重。
我佩服这群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