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永报道 11月1日,中国足协第二次执委会会议,中超外援政策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初步确定了注册6外援、同时出场4外援的政策,不过,政策的体细节并没有落实。
“6外援政策”
需要破解几大疑点
目前现行的外援政策是:注册4外援,同时上场不超过3外援,赛季中期可以更换2名注册外援。下面,我们也看一下“6外援”政策的几个主要焦点:
首先,既然是“6外援”,那么俱乐部自然可以同时注册6名外援,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否则也没有必要叫“6外援”了。不过,第一个疑问就是,如果一家俱乐部赛季初注册了6名外援,那么赛季中期可以更换外援吗?
其实从俱乐部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方式是全年总计注册外援数也是6个,这样的话可以尽可能节省开支,目前中国足球因为二次转会更改注册外援,导致外援引进和解约非常频繁,一些被撤销注册的球员拒不找队,寻求全额补偿,进而俱乐部承担了极大的损失,如果再出现赛季初注册6外援,赛季中期再更换2名外援的情况,俱乐部的损失将更加严重。
相反,全年注册6外援的话,俱乐部可以在赛季初引进5名外援,然后根据情况,确定赛季中期是否引进第6名外援。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如果同时引进6名外援只有4人是主力,管理也是大问题。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外援政策其实只是微调,最重要的改变还是“上场4外援”。
其次,“上场4外援”是否应该包含亚洲外援呢?这一点目前也不为外界知晓,有消息显示,6外援应该不包含亚外,因为名额已经放宽,参加亚冠的俱乐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配置亚外,这样的话,球队在联赛和亚冠中都不耽误。
不过,也有很多人士建议“上场4外援”改为“上场3+1”外援,如此才可以和亚冠的政策相匹配,联赛的外援使用也相对统一,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现象。如果实施亚外政策,因为放宽了注册名额,没有配置亚外的球队只需要引进亚外即可。
再次,“6外援”可以在比赛中全部报名并出场吗?也就是说,外援是否可以替换外援,然后全部出场呢?对于这一点,按照中国足协目前的规定应该是可以的,本赛季中超采取的是“注册4外援,同时上场不超过3外援”,另一名外援就可以随时替补登场,只需要场上始终保持不高于3个外援即可。
“6外援政策”
带来的几大影响
再来看“6外援政策”带来的影响。
首先一点,“6外援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提升联赛的竞争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上场4外援,意味着联赛的精彩程度将大幅度上升,实际上,4外援的上场名额,各队至少都会在中前场配置3名球员,各队攻击力也将全面提升,中超进球数有望进一步增加。
如果实施“3+1”的上场政策,中超在亚冠的竞争力也会有所提升,要知道鲁能为了兼顾中超,本赛季直接忍痛放弃了亚洲外援。
其次,有关方面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通过增加外援的上场名额,提升联赛的竞争力,达到为国家队练兵的效果,如此,国脚们将不需要留洋,只需要留在中超联赛,便可以参与高质量的联赛,达到提升自身实力的目的。
不过,问题也并非没有,从上场3外援变更为上场4外援,那么球队的前锋位置恐怕极难出现本土球员的身影,尤其是年轻前锋的成长将受到全面遏制,4外援也会让各队尽可能在后腰和后防线配置外援,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中轴线中国球员的锻炼空间就会有较大幅度的压缩,不过,因为只是4名外援,总体还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此前中超一度长期实施“3+1”的外援政策。
必须要说的是,通过提升外援名额来达到提升联赛质量进而为国家队练兵的想法,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成熟的国家队队员固然不会失去机会,但优秀的年轻球员成长空间较小,就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再次,U23新政是否取消也是关注的焦点,目前来看,现行的U23政策(始终保持1名U23球员在场上)相比较以前的政策(U23球员出场名额和外援出场名额挂钩),总体上利大于弊,在年轻球员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这项政策不应该因为外援政策的调整而取消。
其实,关于年轻球员的新政,中超、中甲和中乙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延续性,比如中超实施U23政策,同时保持1名U23球员在场上,那么在中甲,就可以实施U22政策,同时保持2名U22球员在场上,中乙则实施U21政策,如此,才可以实现阶梯型的年轻队员培养模式。
中乙的U21政策已经敲定,按照此前的规划,2020赛季同时在场2人,累积出场4人次,2021赛季同时在场3人,累积出场4人次,所以,中乙的政策没必要调整,只需要正常延续即可。
必须要说的是,中乙可以年轻化,但绝不能全面年轻化,中超增加外援出场,那么更多的本土球员会流向低级别联赛,更重要的是,未来随着中国职业球员的增加,中乙必然是职业联赛球员的主战场,中乙的真正定位是“城市职业联赛”,培养年轻球员只能是中乙的第二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