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黄健翔谈
昨天,足协宣布成立国奥备战领导小组,为备战明年1月举行的东京奥运会男足预选赛,也就基本确定了国奥主帅希丁克下课,郝伟成为执行教练。
希丁克执教国奥的这一年,成绩惨淡无比,土伦杯仅仅战胜巴林,输给爱尔兰、墨西哥和智利,友谊赛战平朝鲜,负于越南。实际上,希丁克上任前夕就给大家打过预防针,他认为“国奥底子不行,各方面基础不行”,这个理由说了一年,国奥在他手下也荒废了一年。
根据报道所述,希丁克带队期间安排的训练和比赛强度远远不够,对适龄球员的考察甚少,选拔球员的机制也很不清晰,教练团队成员经常更换,自己总是回欧洲度假,国奥队内气氛很低迷。合计下来,希丁克就是觉得来中国赚钱很容易。
当初,是谁请的希丁克?为什么要请希丁克?怎么会请希丁克?过去一年对他的工作是如何监督的?
这真是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呀!
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瞎折腾”逐渐成为中国足球无法避免的话题。如今这支国奥在换帅这件事上就挺折腾的,开始是李明带队征战亚青赛,后来是孙继海执教U20选拔队,去年换帅希丁克,今年就换成郝伟。
距离奥运会预选赛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亚洲区只有三个名额可以竞争,郝执导的压力也不要太大,毕竟别人好几年都没整明白的事情,只给他三个月,大家都明白前景究竟是怎样,好在郝执导熟悉这个年龄段的球员,至少这支国奥的大名单不会再有太大争议。
有时候真的分不清,生在奥运适龄年份的球员究竟是优势还是别的,足协高度重视和高度培养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中国国奥队在近些年一直是为奥运会而活,在奥运战略的前提下,为了奥运名额“折腾”。前面有霍顿执教两个国字号球队,然后杜伊、殷铁生、孙卫、里克林克、傅博等等教练执教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下课,下课理由千奇百怪,但成绩都是相同即输的多赢的少。
回顾中国队征战奥运会的历史,与日韩球队的波折中上升,伊拉克等国家至少有过的昙花一现都不同,我们是高开低走,无可奈何。
1936年,中国足球在亚洲屈指可数,“球王”李惠堂作为队长带队自己凑钱,经过长途跋涉去到柏林参赛,可惜的是抽签签运不佳,第一轮就被英国2-0淘汰,但李惠堂让西方人给到中国足球的评价是极好的(1936年,中国足球就能赚钱养家啦!)。这是亚洲足球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那一届日本也有参加,他们3-2瑞典进入八强。
1948年,44岁的李惠堂已经是国足教练,他带队去到伦敦参赛,结果抽签又遇上争冠强队,中国拼尽全力却0-4不敌土耳其(中国唯一被称为“球王”的男人)。
直到1960年,中国足球才又参加一次奥运会,不过当时叫中华民国队,也就是中国台湾队,球队输了三场比赛,收获了第一粒世界大赛进球,进球的是莫振华。再后来中国足球亮相奥运会是1988年了,也是汉城奥运唯一一支没进球的球队,更近的比赛,估计大家只能记住董方卓在奥运会的进球。
亚洲球队在世界大赛的起步和追赶都是中国引导的,但领路人在这过程中却迷失了。
昙花一现的亚洲球队不少,沙特、阿联酋、印度、伊拉克都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伊拉克国奥4-2战胜拥有C罗的葡萄牙国奥,1/4决赛击败澳大利亚国奥,半决赛输给巴拉圭国奥,三四名决赛憾负拥有基耶利尼、巴尔扎利的意大利国奥。这些亚洲国家也都存在管理混乱、金元至上等一系列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给了日韩足球更多启发。
日本国奥在1964年奥运会拿到第四名,1968年拿到第三名,釜本邦茂更是打进7球荣膺金靴,1996年战胜巴西国奥,2012年战胜西班牙国奥,伦敦奥运会日韩双双晋级四强更是令人羡慕。或许你可以说欧洲足球大国并不重视奥运男足,但就是这样的比赛,我们也只能是期盼,真是令人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