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退役既无奈也现实 为何同批队友还能踢中超

2020-06-03

  近日,前中国国家男足国脚陈涛宣布退役,引发舆论关注。陈涛是中国足坛罕见的天才球员,曾在2005年荷兰世青赛和梅西一起入选最佳阵容。陈涛在退役后感慨,“绝不会让自己孩子踢球,中国足球政策多变,我不愿意冒险,也,也没这个胆量。”这样的哀嚎,是对昔日中国足球管理的一种警示,更留下一连串思考。

  天才少年,制度枷锁

  许巍的金曲《曾经的你》如此唱到:“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的你四海为家。”前国脚陈涛自宣退役,用这几句歌词来形容他的17年足球生涯,如此贴切和传神。

  18岁首秀,19岁在俱乐部球队当场上队长。2005世青赛4场比赛,攻入3球,助攻3次,最终挤掉大卫·席尔瓦、法布雷加斯,以中场队员身份当选赛会最佳11人。在最佳11人的前锋位置,等着陈涛“传球”的,是梅西。2005年,陈涛20岁。那时候,中国足球,还是有天才球员的。

  毁掉陈涛足球生涯上升趋势的,是沈阳金德俱乐部的蛮横管理,更是中国足协设置的转会制度枷锁。博斯曼法案后,欧洲足坛的职业球员只要合同结束,就能获得自由身,对未来的新东家具有选择权。然而,当时中国足球的球员身份管理制度,不仅没有和国际接轨,更奇葩设置:即便合同结束,球员也要在30个月后才能得到自由身。

  表面来看,球员合同结束后30个月才恢复自由身,出发点是保护投资人利益,但这样的制度枷锁严重损害球员群体的利益。陈涛,就是这种落后自由身制度的殉葬品。在2005荷兰世青赛惊艳发挥后,陈涛在外籍经纪人的运作下,前往欧洲试训比赛十分成功,欧洲俱乐部大门已打开。然而,沈阳金德和陈涛还有工作合同,开出天价转会费试图吓退求购者,这引发球员和俱乐部不可调和的矛盾,陈涛之后一年半始终被封杀——一个天才球员的竞技状态,在22岁时就开始走下坡路。

  记者点评:如果,仅仅是如果——如果中国足协当时的转会制度,能让陈涛在合同结束后获得自由身,或许陈涛就能早早实现自由身梦想,一切剧情都会改写。当然,诡异的是,当初中国足坛有着陈涛、冯潇霆、黄博文等天才少年,他们甚至在经纪人帮助下“出口转内销”,用短暂加盟海外俱乐部的办法,为自己“洗”出自由身,得到更好的收入和发展,这种挑战现有落后制度的尝试,甚至直接推动中国足协改革自由身制度,实现全球接轨。如今,中国球员自由身制度已接轨国际,但球员的实力不够加上国内收入实在太高,除了武磊这样有梦想的“苦行僧”,根本没有太多球员像陈涛那样,始终心怀留洋踢球的梦想了。

  一飞冲天,无言结局

  陈涛那一代球员,让中国球迷群体最后一次感到幸福,2005年世青赛带给他们美好回忆:在2005年世青赛上,中国队表现十分抢眼,陈涛几乎与梅西比肩耀眼,同入世青赛最佳阵容;2007年的土伦杯,陈涛也技惊四座。人们之所以都对陈涛的退役如此感怀,是因为陈涛留给球迷很多值得骄傲的回忆,自他之后,就没有中国的年轻球员在国际大赛上引起广泛关注了。事实上,2002年世界杯之后,中国男足再也没有进军过世界杯决赛舞台;2005年陈涛那一代精英之后,中国足球成了世青赛的绝缘体。所以,当韩国的孙兴愍横空出世之后,很多人都感慨:为何中国培养不出这样的球员?事实上,别说孙兴愍,就是陈涛,中国足球也没有第二个了。

  陈涛年轻时横空出世,随后在35岁无奈退役,对中国足球的政策管理方式,也是一种警告。陈涛这批球员之所以出道早,是中国足协当年为了确保2008年奥运会等,对中超联赛取消升降级,俱乐部老板当然就不愿花大钱,考虑到老将年薪和出场费很高,就开始重用一些有潜力的小将。那时候,崔鹏17岁就可以打中超,黄博文16岁就亮相,这放在今时今日是不可想象的,陈涛也是18岁就打上了职业联赛主力,但是整个联赛大环境的倒退,却没能帮助中国足球飞得更高,反而是摔得很惨。陈涛曾经感慨,比起任何针对于特意提携年轻球员的专门政策而言,能够建立起一个有长远发展空间、有长远前景、有积极正面社会形象、有拼搏精神和正能量的足球圈秩序,其实更加重要。

  记者点评:中国足球此前拍脑袋推行过U23政策,说到底是希望通过职业联赛的土壤,为国字号培养人才。政策的出发点没错,但具体路径值得商榷,尤其是中超联赛接连出现神换人:一些U23队员替补登场只有3分钟就被换下,说明大家只是为了应付政策,对年轻队员的锻炼效果几乎忽略不计。好在,经过不断的技术修补,如今的U23政策漏洞基本被补上,这是一种进步。

  政策多变,损害品牌

  有媒体记者曾经问陈涛,会不会让儿子继承他的衣钵选择踢球,陈涛说,坚决不会。“一个孩子能踢到职业级别有多难,但是随便几个政策就能把一些人逼得提前退役了。这么个现状,有多少家长还敢让孩子踢球?你知道孩子长大了能赶上哪波儿政策?反正我是没这个胆量。”尽管陈涛不是被政策逼迫退役的,但他却道出了很多职业队员的心声,也说出了当下不专业的外行管理,对中国足球造成的伤害,不会马上体现,而是会在未来逐步释放负面效应。

  也有人认为,陈涛是一粒基因强大的种子,但他的职业生涯都在与中国足球这个根植土壤相对抗,最终自己逐渐枯萎失去生机,却看着另一片土壤上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不是陈涛一个人的遭遇,这是他们那一代球员的遭遇。

  其实,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陈涛的退役,是一个个案,他的现状有时代的烙印,但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退役后不让孩子踢球的做法,也是他自己的选择,能让人理解,但不能只把批评扔到中国足球这个篮筐里。和陈涛同期的队员中,郜林、冯潇霆、卢琳、蒿俊闵等也曾因留洋等遭遇困惑,但通过自身努力、外部机遇等,他们始终还战斗在中超战场,还在为中国职业足球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陈涛退役前已在中乙联赛效力,说明因自身状态、伤病等综合因素,无法达到更高水准联赛的要求。退役,既很无奈,也很现实。这,恰恰也是职业足球十分残酷,却也十分公平的魅力所在。

  记者点评:陈涛不敢让儿子踢球的现象,当然应该引起中国足球管理者的重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陈涛出道即巅峰、巅峰就陨落的背后,是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的秩序混乱,是行政过度干预市场的管理不当。当下,中国职业足球投入巨大,转会制度也已接轨世界,相比陈涛遭遇的困扰时期,已有巨大进步。然而,拍脑袋的政策飘然而至困扰职业联赛的现象,依旧存在,仍值得警惕。

不管是U23政策,还是国青队踢联赛,有关方面还是要尊重专业人士的想法,做好可行性、不可行性研究。归根结底,中国足球的发展,要尊重科学,尊重职业足球背后的市场,尊重足球发展规律——久久为功,不懈努力,而不是只考虑自己任内几年的急功近利、涸泽而渔。

  栏目主编:陈华文字编辑:陈华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插图:新华社、微博截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