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8
红军利物浦主帅克洛普可谓是近年来足坛风头最盛的名帅之一,这位德国教头将动荡的红军利物浦带入了稳定前进的轨道,率队连续两年杀入欧冠决赛、拿到队史第六座欧冠冠军奖杯、夺得“欧冠+欧洲超级杯+世俱杯”三冠王……克洛普在足球领域的丰功伟业为自己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尊重。
然而树大招风,就在克洛普声望暴涨之时,几则“旧闻”悄然在中国的球迷圈被重新翻出,克洛普也被一些球迷扣上了“辱华”的大帽子,很多人称“克洛普蔑视中国球迷”、“克洛普污蔑中国”、“克洛普说永远不会来中国”,大有一举将克洛普打入永劫不复的架势。
为何克洛普卷入了“辱华”的舆论漩涡?这些当然都是空穴来风,依稀都有依据可循。但事情真实的来龙去脉是如何的呢?咱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
1、2012年的夏天,拜仁主席赫内斯在中国行后发声:“如果你在北京街头随便找个人,问问他知道哪家德国俱乐部,答案肯定是拜仁而非多特蒙德。”这番言论引来时任多特主帅克洛普的回怼:“中国有多少多特球迷?我根本不关心,这和我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没有任何关系。”
2、2013年3月多特在德国杯1/4决赛中被拜仁淘汰,多特主帅克洛普赛后如此形容拜仁的成功:“如今的拜仁就像中国在商业和工业领域所做的那样,先观察别人怎么做,然后照搬照抄,进而用更多的钱,换一拨人,复制同样的发展路线,最后变得更强。”
3、2016年2月,在同中超竞争特谢拉失败后,克洛普称:“近几年我听说中国人越来越有钱,尽管英超球队在电视转播合同中获得巨大收益,但也许世界足坛还有另一种力量,他们正在崛起。”
4、2016年12月,英超名将奥斯卡转投中超上海上港,克洛普被问及此事时称:“ 现在球员们都不是真的想要踢中超,唯一吸引大牌球星的方式只有靠钱,如果球员们决定去那里,你很难留得住他们。”“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但我不会这样做,也许去中国度假还可以,但现在我不会去中国执教。”
纵观克洛普这4次关于中国的发言,后两条是对中国经济崛起、中国资本力量强大的客观承认;而前两条中明显含有“嘴炮式”的刻薄嘲讽,在回怼拜仁时拉上了中国、中国球迷,也正是这两条言论成为争论的发端,这其中,更是以第二条中的“中国抄袭式崛起”论争议最大。
那么,克洛普的言论算得上“辱华”吗?
抛开原意被扭曲的后两次发言,克洛普的前两次发言确实存在问题:第一次为了回怼赫内斯,将骄傲表达成了傲慢;第二次试图讥讽拜仁,却毫无缘由地拉上了中国,抖了个不合时宜的机灵。细品克洛普的第二段发言,“中国抄袭式崛起”的论调透露出一种刻板偏见的狭隘。
实际上,克洛普的老家德国,才称得上是“抄袭式崛起”的先行者和鼻祖。
几年前,相当一部分外国舆论将“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视为“山寨”的代名词。殊不知,早在18世纪,“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的恶名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当时德国的制造能力出色,但十分缺乏创新,于是德国人将目光瞄向了国外,从英国的钢铁、刀具到法国的服装、意大利的皮具、皮鞋,德国将抄袭、山寨发挥到了极致。
德国的抄袭行为最终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刀具久负盛名,产品都用铸钢打造,虽然价格不菲,但锋利无比且经久耐用。德国当然不会放过这块招牌,索林根的制造商开始山寨,用铸铁打造劣质产品,贴上谢菲尔德制造的标签出口国外。
这一行为引起了英国企业家的不满,谢菲尔德公司发起抵制德国制造的活动,并状告德国制造商假冒伪劣。终于在1887年4月23日,英国通过《商品标志法》,明确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从此以后“德国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山寨”、“劣质”的代名词。
无独有偶,工业制造大国、制造强国——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没逃过“抄袭式崛起”的套路。日前,一组“日本抄袭史”的组图广为流传。从这组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山寨”起来也是毫不手软。
种种事实表明,克洛普的“抄袭崛起”并不只适用于中国,世界上许多制造大国、制造强国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因此,这些先例的成功,恰恰证明了我们的道路并没有选错。
当然,克洛普7年前的言论虽远远称不上“辱华”,不过总有那么一丝偏见的意味存在。但时过境迁,当初的“嘴炮”克洛普,不还是承认了中国的崛起事实,还是和邓亚萍、刘昊宇互动,一起为中国球迷拜年了吗?
所以啊,“辱华”的帽子好扣,强大的自信难寻;偏见纵然存在,但腰杆子硬了,还在乎那点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