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8
北京时间10月8日,近日,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谈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篮球发展的问题。
姚明从自己小时候打篮球的初衷说到:“我应该算是在体育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至少楼道里边都是从事体育工作的叔叔阿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希望可以去以父母为荣,并且也希望可以迈上他们的道路。就这样开始打篮球的。”
姚明从小时候的往事回忆道“如果从现在去看过去的话,当然你会感觉过去训练条件很艰苦,但是从过去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你不会有这种感觉。也实事求是是说,我在上海成长,条件还是不错的了。不用一定要去,说得好像很艰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在参加小学运动会的时候,我两个球都投了‘三不沾’,那个比赛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东西不是靠基因传下来的,还是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
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姚明回忆道:“这种经历是很宝贵的,我也不抬希望去随便加一些主观的形容词上去,这种经历是一种无法描述的一种感觉。同时还得搀着个孩子,实际上挺给我增加难度的。但是你要知道在那种场合,如果说唯一一个主观的感受,可以说是不想失误,千万不想失误。因为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在美国打职业比赛的时候,所体会到的国内外篮球文化差异如何?
姚明谈到这种差异说到:“在国内打球呢,又要说到那个问题了,我们是‘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不管是30年前还是20年前,哪怕现在我认为‘举国体制’都存在。‘举国体制’的好处在于容易发现好的苗子,特别像我这样比较明显身高的,可以很快的投入巨大资源去让球员成长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个阶梯。但是在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有一些温室效应。去美国打球,相对来说温室效应就会被释放出来,有点像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吧。篮球场上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实际上全世界各地都需要的——团队精神、领导力、责任、担当。这些东西无论在哪个地方它们都会体现出来,只不过在各种文化背景下体现的方式不一样。如果你过于强调我是中国培养的篮球运动员,而不是只说我是个篮球运动员的话,反倒会降低你在美国的成功可能性。只有在生活的时候,我会去考虑说我是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但是在场上的时候,避免去考虑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只要考虑篮球就可以了。”
中国篮球未来的方向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姚明谈到:“当它成为一个具体项目的时候,它的目标是唯一的是通过竞技赢取比赛。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不能以这个为唯一的指标。这就像我们到底是跑一百米还是跑马拉松?我们具备的条件是人口优势,但是我们从来不具备的是我们篮球人口优势。给你几个数据:我们全国是14亿人口,但是中国篮协注册的常备运动员,就是经常接触训练的,我们可以掌控到13000人,包括男女,就是13000人;日本篮协这个数字是75万;韩国大概7000多人;美国篮协掌握2300万。所以说我们国家怎么能够把篮球人口扩大?从长期来说,底盘的扩大可以影响到上层建筑,但是扩大底盘的这个决策需要上层来做。”
姚明也用自己亲身经历谈到:“有一次我在参加小篮球活动的时候,碰到一个教练,他培养了一些现在CBA里面大概能打上轮转的这些球员,可能他们一辈子都没进过国家队。那个教练觉得很不好意思,意思就是我没有培养出顶级的球员。但是我心里想的是,如果我们有一百个、两百个、一千个这样的教练,每个教练都能培养出三四个能在CBA打上轮转的球员的话,自然而然我们高水平球员会越来越多,我们塔尖会越来越高。哪一个更容易做呢?是寻找下一个超级球员?还是我们去做这些最基础的底盘工作?哪个更加有规律可以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