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吃螃蟹的人 马健算“中国篮球名宿”吗?

2019-10-03

  有读者想看我写马健,我想了想。客观地说,马健算“中国篮球名宿”吗?跟之前我写过的巩晓彬,刘玉栋,孙军,宫鲁鸣,张卫平相比,他在国家队层面的数据并不特别突出。

  回顾1992年巴萨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名单,也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蒋兴权老爷子带领球队,巩晓彬,胡卫东是进攻重担,自不必说。12人名单里,几乎都是名字都是三个字的球员,唯独有三位是两个字的:单涛,孙军,还有马健。就在那届奥运会,因为在国家队出场时间不多,马健6场球总共得了22分,场均3.7分。
这个数据,大概就是若干年后球迷翻看2019年世界杯,然后看到场均3分的孙铭徽一样。但我还是把马健列到我的“中国篮球名宿专栏”里,因为有其特别的意义,我等下会说。

  我努力想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健,前期跟大家知道的可能差不多:
1969年,马健出生于河北省,小男孩体格好,长得快。13岁的马健,身高已经快到1米80了,父母把他送进河北省体校篮球班训练。体校的生活很简单,也很规律:文化课+吃+睡觉,然后大量时间练球。
他对未来没什么具体的想法,但是眼前这颗球,是他唯一能抓住的东西。马健后来描述这时的生活就是“一天不摸篮球我的手都会痒,每天恨不得抱着篮球睡觉。”
运球,投篮,脚步训练,基本功贯穿了他的这一年。一年后,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马健,顺利进入河北青年队打球,然后是省队。1985年,马健16岁,长得孔武有力,宽肩厚背,身高来到1米96。在大多数人还在想着如何上篮躲避封盖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人生当中第一个扣篮。那两年,还发生了一件事——NBA转播进来了。

  从1982年,央视15分钟的《体育之窗》开始,中国人得以窥见NBA的凤毛麟角。据说几年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那件事:斯特恩从美国拿着比赛录像跑到了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大厅等了几个小时,希望有领导可以接受NBA,播放它们。寒冷的冬天,执着又有些谦卑的斯特恩,最后如愿见到了领导,得以在中国把NBA传播开来。领导问,为什么要播?斯特恩说,那就当作广告?领导同意了。真实性现在不得而知,但正因为NBA在中国的播出,点燃了千万孩子的篮球梦想。马健,就是其中之一。从电视里,他看到大洋彼岸的NBA比赛,激烈,潇洒,飞在天上。他给自己定了四个目标:——进入国青队。——然后是中国国家队。——在美国大学打球。——进入NBA,这是他的梦想。后来马健果然进入了国青队,当时他的队友,也就是我之前介绍的“虎王孙军”说马健打球“很爱扣篮,球风勇猛,威胁极大。”他在朝着梦想之地,一步一步进发。1989年,马健20岁,因为打球出色,被选进国家队。
他的激动难以言表,国家队是荣誉,但在梦想的路上,不是终点。他心中埋下的,是一年前的种子,那时他还没进国家队:1989年,篮协准备CBA教练员培训班,从美国那边特地请来了UCLA和特拉华州立大学的两位教练,希望给中国的教练们上课。场上需要示范,谁来?国青队的孩子成了临时演员。“示范课前,教练告诉我们只需要80%的投入就可以,而我却投入了100%甚至110%力气在训练中。”马健实诚,花了大力气。之后UCLA的教练看到马健,走过来,希望他去美国打球,两人随口聊了几句。马健暗暗记下了,种子在发芽。

  马健的国家队生涯很短暂。1990年,世锦赛中国整体实力不行,排在第14名。但马健表现不错,场均接近13分,是个内线得分好手。两年后,巴萨奥运会,在巩晓彬,孙军和单涛面前,马健没有太多表现机会。23岁的马健,想起了UCLA教练的话,他需要突破。
因为沟通不畅,篮协不让马健私自出去,一旦开了这个口,球员就不好管。
但是马健执意要走,带着行李,他踏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于是国家队把他永久开除了。

  带着一张体校文凭,马健去到美国,傻眼了。UCLA无法承认体校文凭,奖学金不能发放。怎么办?他还有另外一条路:犹他州有九所大学,以及十二所社区学院,其中的犹他山谷社区大学希望他去打球。虽然不是最好的犹他大学,但是在那里先安顿下来,再想办法,是一条出路。在那里,马健以场均18分5板3助的表现,刷新了所有人对于黄种人的认知。两年后,马健进入犹他大学学习,正式打上了NCAA。

  在犹他大学,作为先发球员,他块头足,力量好,场均可以拼下8分4板,表现最好的一场比赛,他拿了21分。
后来,1995年,已经26岁的“大龄大学生”马健得到一个去快船试训的机会,他决定去试一试。这时候,他的梦想已经来到了第三阶段,稍微努力,似乎就能迈到第四阶段:NBA。可惜,梦想被击碎了。“我到快船队集训,到球馆一看,有八个人超过两米,这八个人里还有七个都比我沉,每个位置都最少有四个人在竞争。”一番训练,竞争,比较过后,马健没有留在NBA。
大学毕业后,他打包去到了菲律宾联赛,成为了一名“外援”。在那里帮助球队夺冠,并拿下了“年度最具影响力外籍球员”奖。一身本事,美国篮球经验的马健,然后他准备回国。
故事到这里,我说完了。
因为后面的故事,出现了两个“平行世界”。提醒一句,我的笔名是“诚言”,不是“胡言”或者“乱言”,不确定的事,所以我不做判断,只把两个平行世界说给大伙听。

  在世界A里:马健回国,正好是1996年奥运会前,国家队正在备战。他觉得自己打过NCAA,打国家队肯定没问题。于是,他去问了当时的新任主教练宫鲁鸣,后者答应帮他往上报名。申请到了司长那,马健兴高采烈地跑过去,司长说了句“没问题。”申请又到了局长那,结果局长跟马健说“小马啊,司长不让你打球啊,觉得你不好管。于是,马健无球可打。
之后,一股怨气在马健心里憋了多年,在他辗转奥神队,上海队之后,悄然退役,成了一名解说。
看到中国篮球不行的时候,他甚至会说“当时我21,22岁吧,我看到当时所有的司长就已经开始戴劳力士了。我觉得篮球的输球不是一个协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俱乐部的问题,是所有人都有问题,中国篮球是大家的问题,体系问题。”对于当年的事,有记者去问当事者之一的宫鲁鸣,得到后者答复“有证据就拿出来,他凭什么只用嘴说。”有一次,马健和主持人于嘉发生了争执,于嘉气急败坏地说他“准备欧锦赛,不由得想起些陈年往事:当年全运会表现优异的河北缘何进不了甲A?北京首钢当年的梦幻阵容为何输沈部输吉林以致要去保级?至于奥神的故事,更是本陈年老账;及至姚明走后那年上海的背字—人在做,天在看。为何您现在到哪儿都碰壁,难道光是体制问题?”马健气不过,两人在网上骂了起来。
最后,马健以一句“92年我独闯美国的困难经历相信很多同行的人都不能体会到的,所以请不要用你没有大脑的嘴去侮辱我的智慧,大家晚安!”作为结尾。报国无门,郁郁寡欢,一生武艺无处施展,是这个世界的马健。

  好了,我接着说另一个世界。在世界B里:1996年前,马健回国。
他去找了国家队领导,但是领导看了看球员名单:巩晓彬,孙军,刘玉栋。。。。。。
对不起,人已经满了。每个球员都很强,都是从各个队选上来的精英。于是马健暂时没有球打,不过没关系,后来他在职业联赛里面打上了球。1999年,马健被选入中国篮球北方明星队。一直打到2001年,马健退役。有一次,马健和主持人于嘉发生了争执,如果于嘉说的属实,那么。。。。。——全运会表现优异的河北进不了甲A,跟马健有关。——北京首钢当年的梦幻阵容为何输沈部输吉林以致要去保级,跟马健有关。——奥神的故事,陈年老账,跟马健有关。——姚明走后,上海队的不顺,也跟马健有关。因为得罪人多,于是马健在篮球圈内处处碰壁。这是世界B的马健。

  再说一句,我的笔名是“诚言”,不是“胡言”或者“乱言”,不确定的事,所以我不做判断。知情的人,可以说说。

  最后,照惯例,我讲一个私人的事情。2019年男篮世界杯失利,马健义愤填膺,炮轰中国篮球,细节没做好。我于是微信他,向他请教:1。为什么小个儿发接外球,而大个儿在场地里接球最安全?“因为按照常规发边线球,通常5号位接球是最安全,因为防守五号位的人也都是相应高大队员,脚步移动较慢,界外球配合第一要素是先把球发进场里,最忌讳的是失误。”2。为什么中国队就是抢不到篮板?“板70-80%靠的是积极态度,其余是顶人,判断球的路线方向,对抗及被对抗的关系,及捡篮板,所以看看我们缺少了什么就清楚了。”

  很耐心,也有他这么多年的篮球经验,和道理。联想到他以前说过的,美国篮球哪些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他们不喜欢看你漫无目标的投着三分球,他们更喜欢的,是看你在篮下投着空心先把自己的手型固定。”“他们的执教理念,不是让你无目的的跑快攻,而是更耐心的教你怎么更好地利用场地的空间。挡拆不只是告诉你形式,而是先告诉你为什么要把掩护打在三分球线以内1.5米的距离,掩护为什么都通常是大给小去掩护等等等等。这些正确的理念、细节天天都在球场上被演练。”

  细节,都是细节。但明显中国现在的篮球,缺少这种细节。还有勇气。我不知道若干年后,球迷回想起中国篮球名宿,是否会出现马健的身影。回到1992年奥运会。他知道有人不让他去美国,要“永久除名”。
此前没有中国人在美国联赛打球,宋涛被选中过,但可惜没去成。马健去了,他就是第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在美国和黑人白人较量的人。但我确信,比赛之后,那个叫做马健的23岁小伙子,打包好行李,头也不回地踏上去往美国的飞机。他,没有后悔。(完)

  中国篮球系列(目前更新序言+前五篇):我想为中国篮球做一点贡献

  中国篮球几十年:他的颜值第一

  中国人打球,有没有人能和姚明五五开?

  “非常合理”张卫平,非常不能骂他
四年前,他给郭艾伦、周琦、易建联算命

中国队的“魔术师”:背扣,背传,浑身假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