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董方卓:在厦门重新起航 如此看待中国青训

2019-09-11

  稿件来源:颜强

  谈起董方卓,很多球迷都有疑问,“国王董”最近在做什么?

  2015年底,脚部手术后身心俱疲的董方卓在朋友的建议下,选择来厦门休养疗伤。而这一歇,便让他一直留下至今。

  2016年初,受伤病所困已久的董方卓决定退役。退役之后,他曾长期消失于公众视线当中,但并未离开足球领域。

  厦门和他的故乡大连相似,有海风,有浪潮。在董方卓看来,“厦门的足球底蕴是整个福建省最好的,它有这个经济实力,也有发展空间。”

  董方卓来到厦门,起初只是为了养伤,一年半载后,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好山好水好风光,也有了自己社交圈。他开始在厦门做青训,受聘成为厦门市教工体育协会技术顾问,并成立了“董方卓足球俱乐部”,这是他退役后的新工作。

  青训:高水平教练反哺基层

  2018年,董方卓足球俱乐部于厦门成立,专注于足球运动推广、青少年足球培训、国际交流等,此次创业,董方卓试图通过基层的摸索,将他此前在国内和欧洲的经验融会贯通。

  9月初,董方卓足球俱乐部发布了秋季招生简章,看得出来,董指导这次很认真。团队里,除了担大梁的董方卓,还有前国足球员朱挺、前申花大将曲少言,团队共同整理了200余套足球教学方案,上千种训练方式。

  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足球青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层缺乏高水平教练,二是小球员基本功薄弱,三是未能培养起足球兴趣。

  整个中国体育产业,每个环节都缺乏专业人才,青训亦然,市场鱼龙混杂,心态浮躁且急功近利。“很多基层教练,只是球迷罢了,有一点点足球基础,考了E级、D级教练证就开班授课,带出来的孩子,却连最基本的脚弓传球动作都不标准。”

  这是身在一线的董方卓,切身的体会,“只有高水平教练反哺到青训中,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提高。”

  为了学习欧洲,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进国外教练,但在训练理念上,又很难与中国国情相融合。“一个误区是,外国教练主要讲技战术,不注重球员技术上的训练,基本功和花活都靠私下边玩边练。”

  中国小球员,在足球天赋上确实不如欧美,尤其是与南美对比,会呈现出天然劣势。“战术上,中国孩子只能理解1+1的东西,更多方程式的内容,理解不了。”在他看来,中国青训完全照搬欧洲体系,并不兼容。理解能力上的缺失,和身体条件上的弱势,都更需要中国球员更勤奋地加练。而现实残忍,除非是职业梯队,中国孩子没时间玩,家长也不会带着去练,缺乏深度训练。

  从足球市场化之后,举国体制下的业余体校、体工大队被摧毁,“计划体育”时代不再,青训也少了几分强制力。

  董方卓说,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比较爱护,认为学业才是首位,孩子们也更娇气,训练吃不起苦。这与他小时候所接受的魔鬼训练,天差地别。

  回忆儿时,5岁的董方卓,由父亲带着练羽毛球,为了提高反应速度,漫天飞舞的全是扣杀。“打得特别正,直接打在鼻子上,满脸鼻血。”为了练体能,父亲骑着摩托车,让小董跟在后面跑。正如玉石需要雕琢,每个小球员,也需要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去激发潜能。

  到了十四五岁,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练好身体素质是董方卓的首要目标,“那时候跟教练打赌,给我三个月,我要能做到50个俯卧撑。我做到了。”

  少年时代的董方卓,快速成长起来,“挺有效果,那时候为了练腿部力量,颠5公斤的软实心球,颠完之后,踢足球就像踢空气一样。”

  以前的中国足球青训,是棍棒底下出成绩,教练要求极其严格。“比赛一个细节没处理好,下来就是劈里啪啦一顿打。比如我一个射门动作不对,教练叫去了就是一巴掌。”

  硬压式的方法,短期内能够出成绩,但对小球员未来的发展,会有局限性。欧洲球员在青少年时代被允许犯错,成绩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受到的鼓励更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小球员们得以开发出更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些创造性的传球和射门,会形成肌肉记忆,小时候尝试过的,慢慢则会在比赛场上发挥出来。

  而中国的教练,不会给小球员太多发挥的自由,不符合规范的动作会被限制。正因如此,很多中国球员成熟之后,只是把足球当工作,并无热爱。

  深刻浸润过英格兰足球文化的董方卓知道,球员酷爱足球,靠的是从小到大身边足球氛围的影响,“足球其实是很有趣的一个游戏,能让人真正地去热爱它。”

  曼城联:黄金岁月梦剧场 

  初到曼城联时,董方卓看着训练场上的C罗,还心想:“这哥们儿谁啊,吊吊甩甩的。”

  在一次训练对抗的时候,董方卓连着两次,把C罗连人带球给铲倒。C罗被气得不踢了,自己提着鞋下了场。

  “我说哎,还能有这操作呢?”

  当时的曼城联,人才鼎盛,前锋线上有范尼、C罗、鲁尼、拉尔森,就连阿兰-史密斯,堂堂国家队前锋,也从锋线改打后腰。

  二十出头,是球员提高能力最关键的阶段。梯队比赛和正式比赛水平不在一个层级,想要接近英超水平,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意志,都需要磨练。获得出场机会,能够提高比赛解读能力,与顶级球员同场竞技,能够认清个人实力。

  因为劳工证问题,董方卓从曼城联租借加盟比利时皇家安特卫普。每年,曼城联外派到卫星球队的球员众多,而回到曼城联,名额极少。

  弗格森执掌曼城联17年时,共租借出球员59名、102人次,只有8人在回到曼城联后打上联赛,真正成为主力的只有贝克汉姆和奥谢。

  回到曼城联,是董方卓唯一的定向目标。

  同样是来自亚洲的朴智星,成了董方卓努力的一个榜样,两人之间,在训练和对抗上,也有互相较量。在后来的采访中,朴智星也谈到过董方卓:“我认识他,他比我更早加入到曼城联,我们也曾经一起踢过比赛,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的速度和力量兼具,这在亚洲球员中非常难得。”

  训练中的董方卓和朴智星

  为了回到英国,董方卓不断加练,对前锋而言,体能尤其重要,想进一线队,体脂必须控制在9%以下。虽然竞争极为残酷,但对当时的董方卓来说,这是不可错失的唯一机会。“那时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只想先通过努力,在比利时站稳脚跟,得到球迷认可。”

  董方卓在安特卫普

  那个赛季,董方卓在安特卫普共出场2030分钟,以18球的战绩位居比乙联赛射手榜首位,平均112分钟攻入一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拿下了联赛金靴,爵爷提出申请,让董方卓提前归队。

  那时的董方卓,以惊人的速度飞快长大。人一生动人的阶段不多,如今回忆起,这依然是最闪耀的那一个。

  在一个平凡的训练日,曼城联的青训教练为他带来了归队的消息,董方卓听到时,只觉得不可思议,“就跟做梦一样。”

  安特卫普希望董方卓留下,共同冲击比甲,一些德甲俱乐部也和他有过接洽。董方卓有过犹豫,考虑再三,他还是选择了归队,“当时的心情比较复杂,但曼城联是每个球员的梦想,是一个圣殿。”

  2007年12月12日,董方卓代表曼城联在欧冠比赛中出场

  谁都无法肯定,自己百分百能够回到曼城联。董方卓对自己的水平有着清晰认知,即便是归队后,若能继续外租,获得更多的出场机会,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曼城联培育出的孩子,对于俱乐部,更有荣誉感和归属感。“就算是在曼城联成绩不好的时候,大家还会爱它,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家完成自己的付出。” 

  7月,国际冠军杯曼城联在虹口足球场迎战热刺,这是老东家的比赛,董方卓出现在了看台上。

  而年少岁月中,曼城联也像一个家庭,弗格森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会鼓励并帮助年轻球员,争取更多的利益。

  适应异乡,是每个留洋球员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董方卓初到曼城联时,时逢圣诞,俱乐部为他安排了寄宿家庭。

  “毕竟作为中国人,在国外没什么太多朋友,这种善意的表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温情,是曼城联文化的一部分。俱乐部对球员的关怀和保护,并不只对大牌球员,而是一视同仁。董方卓只需把精力放在球场上,生活琐碎的各种问题,无需费心。

  而作为教练,在竞技层面上,弗格森也严厉,也暴躁。不服输是曼城联的底色,这是曼城联教会董方卓的东西,“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我能逆转,去获得胜利。”

  伤病:不后悔参加奥运 

  在实况足球8里,董方卓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妖人,有着87点最快速度、87点加速度、83点弹跳,当中锋非常好用。有传闻说,他的30米启动,不输C罗鲁尼。我们向董方卓求证了这一传言,他并未否认。

  当时曼城联队内,身体素质排第一的球员是萨哈,那种原始的强大,打破了董方卓的认知:“训练的时候,他身后是费迪南德和维迪奇,门将是范德萨,一个直塞球,他左手按着一个人,右手按着一个人,能够拿球转身,一脚射门得分。”

  即便是如此优秀的前锋,后来也因为伤病困扰,发展受阻。董方卓认为,萨哈是曼城联队内,最令人惋惜的一位球员。

  董方卓的职业生涯,也从半月板及十字韧带伤势开始,急速下滑。他与曼城联的故事,还没等到天亮,在他被担架抬下场时,美梦就碎了。

  伤病折损人才,无可避免,更无可奈何。面对伤病,萨哈没有办法,邓卓翔没有办法,董方卓也没有办法,“会失望,觉得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到那个高度了。”

  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董方卓没有对这次伤势进行手术。如今回想,只觉得命运弄人。每一个抉择,都如蝴蝶振翅般,暗中书写了未来的人生。

  如果时间倒流,剧本或许能够改写。如果董方卓在受伤后进行手术,在全面康复后做些调整,节奏慢一些,而不是急于参加比赛,或许如今一切都会不同。“那时候还是不够成熟,也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团队来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

  2008年8月7日,北京奥运会男足小组赛,中国国奥1-1新西兰。比赛第87分钟,替补登场的董方卓头球破门,帮助中国队扳平比分。这一球也是中国男足在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个进球,实现了“零的突破”。

  董方卓打入奥运首球

  中国有句俗话:用得着你,你就是孙猴子,用不着你,你就是猴孙子。

  如果这颗被载入史册的奥运首球,要用后面全部的职业生涯来换,董方卓会感到后悔和遗憾吗?

  “是不遗憾了,在那个特定时间,代表中国队参加奥运会还是很自豪的,为国家队效力、进球,也是从小到大的梦想。”

  人们只关心英雄的名字,而无人关心英雄内心深处的痛苦蜕变。不是蝴蝶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边,从来没有过等待。

  2008年,董方卓离开他心中的圣殿——曼城联,短暂回归大连实德后,远走东欧,开启了他的第二程留洋岁月。

  获得上场机会,是留洋球员最迫切的需求,董方卓认为,球员若想获得长久发展,无论是在国内国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踢上比赛,“短暂的履历意义不大,对未来发展没有太多帮助。”

  2010年2月25日,董方卓与华沙莱吉亚正式签约

  然而,伤病缠身极大地限制了董方卓的能力发挥,身体条件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不易察觉。人会适应变化,直到某天发现,再也回不到原初了。

  辗转多年后,他从欧洲回国,加盟了湖南湘涛。当时,也有中超球队联系董方卓,他的选择,是想要帮助湖南湘涛冲超,这也是他在安特卫普未完成的一个愿望。“现在来看,去湘涛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我也经常被朋友开玩笑说,没见过这么傻的人。”

  这是董方卓的一把豪赌,在27岁球员生涯的黄金年龄,最后以失败告终。

  舆论: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 

  从董方卓到“董卓”,再到现在能够笑着自嘲“董圆圆”,对于媒体,董方卓已经释怀。

  在那个年代,他身上背负了过多的注目,他是中国足球的寄托,以及一个时代的希望。人们一方面承认董方卓的天赋,另一方面又毫不吝惜对他的痛斥与嘲弄。而世界,往往是愈黑白分明的事情,愈要出错。“就像恨铁不成钢,我没有达到媒体的期望,他们感到失望,去做报道引起讨论,是可以理解的。”

  这段经历,让他痛苦,也让他成长。

  被媒体包围的董方卓

  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生态发生改变,外界也在成长。董方卓开始被更多人理解了,媒体对他,终于温柔了一些。

  在他眼中,应声附和的球迷们,也狂热,也单纯。“球迷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并不是恶意中伤。很多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有意思,跟风觉得好玩。”

  中国球员留洋,并非没有过成功的先例。例如姚明,背后有强大的“姚之队”,从训练计划到媒体公关,有着专业的运作,而中国足球经纪,在专业性上存在差距。

  中国足球运动员,不缺乏激情,但少了一些专注和专业,相比之下,日韩的球员在欧洲成功生存下来的例子更多。

  董方卓也希望,能够将全部精力放在训练和比赛上,他的性格,不擅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媒体打交道,和球迷沟通,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太需要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董之队”。

  每个人各有机缘,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如今的武磊,是当下中国足球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相比起董方卓年少加入豪门,27岁的武磊,在经过了中超的多年打磨,留洋的时机更为成熟。曾经,大量关于董方卓的媒体报道失实,因为信息闭塞所致,而如今,铺天盖地的“尬吹”对武磊形成捧杀,两代足球偶像,都难逃于此。

  无论是“球王”或是“天才”,都只是外界附加于球员身上的一个标签,长年累月,它变成了一个沉重包袱。

  因年少成名,董方卓也曾被喻为天才。而现在他说,“中国没有天才,整个亚洲都没有天才,只有梅西这样的才是天才。”

  在董方卓看来,足球是非常考验综合能力的一个项目,不单单是跑得快、力量好、技术好就能踢好,外界原因及内部原因都会出现干扰,心理上的成熟度也很重要。

  无论成功失败与否,有着丰富经验的董方卓,想要通过自己对足球的理解,为年轻球员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青训,需要时间的积淀,好苗子的茁壮成长,也需要好的足球经纪人。

  在欧洲,足球经纪运作模式已非常纯熟,想要挣钱,去南美挖掘苗子,培养两三年后进行交易,每转卖一笔,经纪人就能有15%的抽成。“如果说能卖到一个亿,能拿1500万,经纪人什么不用干,每年光靠他就行了。只要培养出个2-3个孩子,就能保障自己10-20年的经济收益。”

  在中国,职业经纪运作尚未成熟,董方卓说,想要通过免费收取学生来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

  中国从不缺乏年轻苗子,十五六岁时被买断,青训机构从中获得回报。大连有不少这类俱乐部,虽然交易价格不高,但每年若能培育出3-5个孩子,就能保持俱乐部整年的支出。“其实青训,运营费用不会很大,如果能够以欧洲的方式运作,收益会非常好。”

  中国的经纪人,大多是将球员当作物品交易,为的是短期内获得最大利益,并不考虑球员的职业生涯。而好的经纪人,会通过合理规划,让球员的身价成倍地往上翻,再从中慢慢收取。“普通的经纪人,只是商人。而好的经纪人,会把球员当成自己的孩子。”

  尾声  

  如今的董方卓,仍然活跃在足球场上,只是身份从“国王董”变成了“董指导”。放眼望去,都是自己曾经在训练基地努力的样子,陪伴他度过年少岁月的是双杠、沙袋、实心球,和漫长的跑道。那些孤独而自满、寂寞而美好的日子,为了足球,快乐痛苦掺半,但是淋漓尽致。他被爱过,也被流放过,如今回归这种简朴而专注的生活,反而成为一种明亮的坚守。

  成为了教练后的董指导,会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每个孩子的情况。“现在还不能做到完全精英化,但要求严格,在时间概念和反应速度上,都有节奏的严格把控。”这不单单是足球场上的培训,更多的是让孩子通过足球建立更好的人格。

  而好的教练,是小球员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机遇,董方卓深有感触。

  教师节这天,董方卓收到了队里小朋友的手写卡片,称他为“董大帅”,字迹稚嫩得可爱。

  曾经,阅人无数的弗格森选择了董方卓,一眼相中他身体层面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潜能。去年5月,弗格森爵士突发脑溢血入院。董方卓在个人微博写道:“希望Boss早日康复,年轻人需要伯乐。”

  你见过他,你就会知道,他还是那个董方卓,一如15年前在老特拉福德与弗格森比肩而立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