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空场的多哈,申花输给蔚山现代后,球员朱越在混采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有意思的是,这个提问的记者是申花新闻官。
疫情期间很多东西都变了。前线基本没记者了,但品牌还是要传播啊。中超四队的新闻官承担起了记者的工作,而且干得也不错。反正嘛,都是那些问题。
混采区人头攒动的气息固然诱人,但这一幕重现不知要等到何时。所以不如做个假设,疫情持续几年的话,足球记者应该怎么做。
那类围绕赛事和光环人物的深度特写,难了。本来这类报道在不发达的中国体育市场里就不叫座。缺少近距离观察的机会,这类报道更难写。那干脆不要写了。
脱离比赛本身的泛足球报道可以搞搞,说不定有爆款。但你得遇上事,遇上能搞的事。
比如江苏某女足教练性侵传闻这种事,你不好搞,本地记者不可能搞。外地记者,现在也搞不出一篇《举重冠军之死》或者《易建联年龄调查》了,没那个成本。
所谓的足球专业内报道,讲讲谁跑了多少米,谁的射门效率有多高,评论一下塔利斯卡踢得好不好,应该也不会有市场,因为谁都能搞。都是坐家里,单位为啥还给你交社保让你写这些对吧。
这些内容以往靠着权威平台背书,这权威这么多年也耗得差不多了,大车有惯性,还在走,但降速了。
最后可能只剩一招:爆料。
ESPN的Woj年薪600万美金但不写什么正经报道,只管爆料。我们这儿且不说能不能出现woj,woj连60万人民币也肯定没有,但至少看起来还像个体育记者。
也不要多,一年爆一两个料好了,勉强维持一个足球记者身份,把寒冬熬过去,你就还可以重回热闹的混采区继续从事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
说这么多都太悲观。来点积极乐观的:做短视频去。
观众爱看什么,你就用最新潮的方式去包装你的专业积累,做他们想看的东西,你总还是有些优势的。你还要摸清楚大家想看啥。但偷懒是不能偷懒了,天赋也还是要有一点的,基本上你得拼了命去干才可能杀出一条血路。
还得求短视频还在风口。
或者不变应万变,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最传统的报道,你先别管流量不流量,你就简单就这白开水吃几个馒头,只等到螺旋式上升回归,足球重新火爆的那一天。可能到时候做个独立撰稿人也香。
反正,做好的成本高,但坚持的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