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界专家:张雷判罚不为讨好领导 而为"掌控比赛"

2020-09-26

  稿件来源:北京头条

  在双双锁定本赛季中超联赛第2阶段夺冠组入场券的情况下,B组领头羊上海上港与紧随其后的北京中赫国安遭遇,这原本是值得广大球迷期许的“一份足坛周末大餐”,但比赛主角却被38岁的当值国际级主裁张雷夺去。他在比赛当中的个别争议判罚不仅仅关乎“错、漏判”,还引发了外界有关他“别有用心”的质疑。尽管他作出争议判罚是否“经人授意”无从查证,但他在执法过程中的“尺度不一”却在现代科技助动下得以清晰呈现。而这不过是本赛季中超联赛“判罚尺度不一”诸多案例中的一例。

  外界不可以无端指责张雷“向领导表忠心”,但显而易见的“昏哨”举动却可能将“领导”拽入争议漩涡,同时也给裁判本人及联赛执法工作带来难以收场的负面影响和麻烦。张雷在“京沪大战”部分判罚引争议一事赛后持续“发酵”,以至于最终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中国足球以这样的方式进热搜榜,这恐怕既不是中国足协领导、裁判委员会,也不是张雷本人期待的结果。

  张雷成为“焦点”的起因毫无疑问是比赛第54分钟,拒判给中赫国安点球的那次判罚。有人评价说,张雷在此次判罚“雷”人之处在于他在观毕VAR视频回放后,仍摆出一副平静而自信的表情,随后摇动手臂示意“点球不存在”。上港外援穆伊到底有没有在禁区内对国安外援比埃拉犯规?尽管对比李可此前禁区内手臂触球,穆伊与比埃拉身体接触画面为远景别,但只要没有失明,观众都能看到穆伊“上膝盖顶”。在现代科技助动下,判罚并不存在所谓“疑难”,更无“玄学”可言,于是不难理解有球迷或媒体人赛后对他此次判罚作出的“睁眼儿瞎”评价。

  众所周知,国际及国内足坛裁判管理部门对裁判员判罚正误的判定主要依据是规则,而不是主观臆断。如果说张雷可以按最新判罚规则,在认定通过VAR无法清晰辨析动作是否犯规的情况下,行使当值主裁“最终认定”的权力,那么在判罚李可禁区内手球的问题上,张雷执法尺度不一却是显而易见。比如本场比赛开场后不久,上港后卫贺惯在争顶过程中疑似对国安外援巴坎布犯规。

  之所以说“疑似”,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张雷没有判罚的原因之一是作为视频助理裁判员的另一位国际级裁判李海新没给张雷作出启动VAR程序的提示。在比赛刚开场不久,两队未取得进球且尚处于适应比赛节奏阶段过程中,疑似犯规容易让人忽略。第二,图像资料显示,贺惯在争顶过程中手臂疑似触球,同时还疑似肘击对手,但裁判未予认定。没判定是不是就可以真得“黑白不提”?反正中场休息结束后,转播方提供的画面清晰可见,不知道当值裁判员翻看录像后作何感想。

  另一个判罚案例似乎更具说服力。那就是第11轮上港与卓尔比赛第24分钟,卓尔前锋董学升接到队友开出的角球后头球攻门,上港后卫傅欢手臂明显触球,且手臂呈张开状,也就是扩大了防守面积,当值的张雷对此不仅第一时间判定不是手球,且在VAR介入后,仍维持原判。上港、中赫国安两个23号就连起跳、触球动作几乎如出一辙,但遭遇却不同。那么两段判罚视频同时呈现在张雷面前,他又该怎么判?

  说到判罚尺度统一,中国足协裁委会无论在季前各类裁判业务培训,还是赛区内的强化学习与动员,都已经三番五次作了强调。但正如一位现役裁判专家所言,“国际足联、亚足联、中国足协都严格要求裁判员保持比赛判罚尺度的统一。但还是出现了‘不统一’,原因很简单,裁判员自身执行力存差异。”

  张雷“判罚规则执行力”是优还是劣?还需各方综合裁判员多年来整体判罚表现来客观评价。但事实上,现年38岁的张雷是中国足协在册7名国际裁判员(主裁判)中的1员,更是3名中国足协在聘职业裁判员之一。张雷走到今天,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以及中国足协的精心培养。作为中国职业足坛最年轻的主裁之一,张雷从2009赛季起就曾执法中超。颇有些玩味的是,他执法的首场比赛便是国安当季与青岛中能的比赛。

  那个时候的中国职业足坛因“贪腐丑闻”而深陷泥潭,部分原知名裁判员因此身入囹圄,中国足球裁判员的公信力一度跌至冰点。张雷,连同马宁、傅明、王迪等裁判员正是在国内裁判工作陷入空前低谷的背景下涌现出来新一代“名哨”。

  张雷在他们当中的经历更为丰富、坎坷。在10年前就被破格“提拔”为“国际级”后不久,他就因出现错、漏判而被一度“打”回“国家级”。直至2017赛季,凭借过去几个赛季执法累计获得的“高分”,35岁的张雷重新回到国际裁判阵营,而那时他还有了另一个身份——亚足联精英裁判。换言之,其经验、能力已经在国际层面获得认可。在国内裁判界人士看来,张雷能于2018赛季荣膺当季中超联赛最佳裁判员,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2019年初成为中国足协首批职业裁判之一前,张雷曾供职于一家体育赛事电视转播信号制作与服务公司,而该公司正是如今中超联赛媒体版权与信号制作合作伙伴。那时正值中超联赛VAR技术引进的探索工作的攻坚阶段。有深厚判罚业务功底的张雷,得益于自身便利的工作条件,对足球比赛转播信号引入与切换等技术细节有了优于其他裁判员的精深了解,这实际也为他在判罚工作,尤其是VAR技术操作工作中精益求精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仅仅从上述几次争议判罚,就给张雷扣上“业务低下”的帽子,并非实事求是。那么既然张雷是本土裁判队伍中公认的业务水平佼佼者,为什么会在近期的中超执法过程中引发如此巨大争议?为此有人给出了他“向领导表忠心”的评断。

  说到此,不得不提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现任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赴协会工作前,曾长期担任上海上港俱乐部的领导。于是坊间传出了有关张雷吹偏哨致上港队获益的“阴谋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港队本轮遭遇中赫国安队前已经领先对手4分,即便本轮不敌后者,上港队最后1轮拿下当代的可能性也很大,依然有望获得B组头名。在这个特殊赛季里,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陈戌源或者“领导”授意裁判执法,从逻辑上根本讲不通。

  本场比赛前,张雷还曾执法过2019年2月下旬超级杯中赫国安与上港的比赛,当时的赢家同样为上港队。算上本场比赛,中赫国安已连续7次不敌上港队。因此,导致这一纪录延续的主要原因显然不是上港队受益于有利判罚。同样从逻辑来说,张雷也不该针对北京的球队。张雷出生于大连市,但却成长于北京,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随后曾一度供职于注册在北京的公司。他的青春,连同职业经历的辉煌都与北京有解不开的缘分。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张雷陷入舆论漩涡?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裁判界专家评价认为,张雷并不存在满足“表现欲”或“讨好领导”,而很可能是为了“掌控比赛”。这是因为作为国内裁判界为数不多的优秀裁判员,张雷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荣膺中超金哨),可谓名利双收,他并不需要以陷入争议为代价博眼球、引关注。至于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一名裁判员因为明显的错、漏判而造成巨大争议,破坏公平竞争,那么“讨好”往往会弄巧成拙。当个人声誉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后,裁判员更需要面对的是随之而来的信任危机。用这位专家的话就是,“是不是给领导添乱不好说,给自己找麻烦”却是事实。

  无论中国足协裁委会对张雷在京沪比赛中的争议判罚如何认定,比赛结果不能更改。外界,尤其是作为参赛主角的中超俱乐部之所以在“规则不允”情况下仍此起彼伏状告裁判,一方面存在宣泄不满或“转移视线”为失利找托辞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希望借表达不满,来敦促裁判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裁判员业务水平提升的工作,从而避免更多昏庸判罚破坏联赛公平竞争。

  到本赛季中超联赛第13轮战罢,已有近半数左右的俱乐部相继就裁判问题“上诉”中国足协。本轮除京沪比赛外,恒大与苏宁比赛当值主裁马力的部分执法,尤其是执法尺度把握亦引发双方不满。可见,随着比赛竞争的推进,各参赛方均不约而同地紧盯裁判员。且不说这种过度关注是否得当,但本赛季中超联赛第2阶段采用了淘汰赛制,各队的命运很可能被一轮甚至1回合比赛所左右,判罚是否公允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足协能否从张雷事件上引以为戒,完善第2阶段执法工作,才更有现实意义。

  当“土哨”屡屡陷入信任危机的时候,舆论界往往会发出“请洋哨”的呼吁。那么中国足协会否邀请外籍裁判执法中超第2阶段赛事呢?协会相关人士26日表示,从现实条件来说,落实邀请外籍裁判执法本赛季中超比赛的难度很大,可操作性不高。这是因为疫情期间,国内外防疫工作形势仍很严峻。我国对外籍人员入境仍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因此,接下来中国足协裁判部门很可能仍将通过业务培训、思想引导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联赛执法工作。将于类似张雷执法尺度不一的现实问题,裁判管理部门不排除在裁判员心理层面探究内因的可能性。而相比于“统一尺度”,调节心理,对广大裁判员来说更具难度。

  据了解,由于近期时逢高等院校开学季,部分中超裁判员恰好在各校任职,难以向本单位续假执法比赛,因此大连、苏州两赛区的裁判员人手普遍紧张,部分裁判员不得不在同天连续执法两场比赛,这一切也说明,当下中超裁判员的工作强度、压力都较高,中国足协在要求他们严格执法同时,也需要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加以保护。外界在监督裁判员执法工作同时,也有必要给予他们理解与宽容。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肖赧

  编辑/周学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