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县城“武磊”的故事:足球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2020-06-11

  稿件来源:林剑 中国体育报

  “队友们都说我长得像武磊,我确实也很喜欢武磊,他速度快、射术好,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和武磊一样成为职业球员,入选国家队。”

  眼前这个和武磊神似的足球少年叫白鑫轲,今年15岁,就读于山西代县第五中学。他是校队成员,也是校队队长。

  尽管接触足球的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两三年,但在初中阶段,白鑫轲进步飞快,在校期间接连率队赢得过忻州市校园足球联赛男子组冠军、忻州市校园足球联赛男子组赛区第二等好成绩。谈及足球,小家伙滔滔不绝:“在球场上奔跑的感觉很爽,过去我最喜欢进球的感觉,但现在更喜欢大家一起赢球的感觉。”

  谁能想到,几年前刚刚进入代县五中的时候,白鑫轲还是个不善言辞的少年。

  白鑫轲来自代县当地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正常家庭温暖的他一度离群索居,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他入学第一次考试成绩甚至排名全年级倒数第一。

  是足球改变了他,脚下的“黑白精灵”就像一把钥匙,为白鑫轲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随着球技的增长,逐渐成长为队长,拥有了勇气和担当,每每球队落后时,喊出第一声“加油”的一定是他,队里如果有人受伤或者跟不上,白鑫轲也会第一时间赶到。

  “现在我的成绩已经进步到班级前三十了。”白鑫轲骄傲地说。

  代县五中体育教师贾宏文介绍说,学校从2015年开始系统开展足球项目,现在每个班级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校队则会利用课余时间训练,经常参加县里、市里的比赛。

  说到足球对学校孩子的改变,贾宏文说:“我校1300多名学生,500多是贫困生。这些孩子之前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身体素质不佳,踢球之后,孩子们身体好了。潜移默化中,大家团队意识、拼搏意识也有所增长,这些都是难以通过书本学习获得的。”

  更让贾宏文高兴的是,包括白鑫轲在内的多名校队队员,已经被忻州市足球重点校忻州四中预录取,不但能在高中阶段继续延续足球梦,而且还实实在在改变了命运。“从教多年,我见过太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学校,成为社会闲散人员,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贫困,我相信考入高中的校队成员们,一定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为了进一步夯实代县义务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基础,国家体育总局在定点帮扶代县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了“体育+义务教育”的扶贫新模式。

  白鑫轲所在的代县五中,尽管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足球特色校,但仍旧面临设施、师资等方面的困难。

  代县五中现在只有一片沥青材质的运动场,体育课、大课间、足球训练全都在这片场地完成。对于足球这样经常需要“摸爬滚打”的项目,沥青场地是完全不适合的,很多校队学生都不舍得在学校踢球时穿软钉鞋,害怕很快被磨平,只能穿平底鞋,久而久之,不但伤病很多,很多技术动作也不规范。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驻山西定点扶贫组经过与当地教育局、学校深入沟通,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了60万元用于在代县五中兴建七人制人工草皮足球场,已经得到批复,用不了多久,白鑫轲们就可以在全新的场地脚蹬比赛用鞋训练了。

  以中国足球协会、中国滑冰协会为代表的体育组织、相关单位近些年也一直坚持向代县、繁峙县捐赠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图书,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场地和器材之外,代县全域小学、初中普遍面临体育教师师资短缺的困难。鉴于此,国家体育总局多年来一直坚持派遣专业培训团队对当地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前往代县、繁峙县等定点扶贫县进行扶贫实习。

  2019年曾到代县四中实习16周的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教育学院学生黄棱说:“通过系统性体育学习,当地孩子个子高了,身体壮了,很多还树立了考上北京、上海大学的目标,我想这对于当地的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收获。”

  曾在代县职业技术学校、新城小学实习的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柏华强则将武术的技术、基因带给了当地的孩子们,柏华强动情地说:“我走之前,很多孩子向我行抱拳礼,不舍得我走,我也很感动。当地的孩子们学习速度很快,他们是发自内心喜欢体育、喜欢武术,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应该都会养成终身练习武术的习惯。”

  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驻山西定点扶贫组还和山西金控集团达成初步协议,双方共同发起设立“代县校园足球发展公益基金”项目,双方各自出资,在代县五中建立公益基金,款项拟由山西证券统一管理运作,每年从基金理财收益中进行收益全额提取,用于学校足球队训练、比赛以及贫困生资助,建立义务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

  结束采访前,白鑫轲对记者说:“足球场建好了,叔叔你要再来采访我。”

  一言为定!